4月27日上午,由全国著名作家、文学爱好者和新闻界人士组成的采风团穿行在碧波荡漾的黄河岸边,欣赏人与自然共荣共生的美好画面,了解“黄河安澜”背后的付出,走进庙底沟博物馆,感受华夏文明第一缕曙光。
当天8时许,采风团的车队沿黄河生态廊道驶向三门峡大坝。透过车窗向外望去,山川与大河纵横,碧绿与蔚蓝交织,采风团成员不时用手机记录沿途美景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这里居然是黄河!”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张子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,这里颠覆了她对黄河的印象。“黄河到了三门峡,便将奔放豪迈的性格收敛起来,变得温柔、斯文。”张子颖赞叹,美丽的黄河是三门峡的优势和福祉,这里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,历代三门峡人通过设计和治理,把这里变成了母亲河上一颗绿色的明珠,它闪烁的光芒可以与时间和历史抗衡,它的美好将永久不息。
黄河在这里留下惊鸿一瞥,得益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有效运用,三门峡库区的科学调蓄造就了1.95万公顷的库区湿地,引得无数飞鸟栖息留恋,三门峡市也被誉为“天鹅之城”,并被授予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等称号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倾注着我国几代水利水电建设者的青春与智慧、心血与汗水,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,诗人贺敬之就曾写下关于它的著名诗篇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
“望三门,三门开,‘黄河之水天上来’……”在三门峡大坝“梳妆台”,《中国校园文学》主编徐峙倾情朗诵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诗篇,激情澎湃。“我喜欢朗诵,中学时期就会背诵《三门峡——梳妆台》。”徐峙说,以前对三门峡的所有想象都来自这首诗,今天终于来到了三门峡,亲身感受这里的自然人文风光。
临别三门峡大坝时,画家万玉玲凝望着坝头的颗颗石头。“我喜欢这里斑驳的石头。”在万玉玲眼中,每一块石头都蕴藏着三门峡历史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。
随后,采风团一行继续沿黄河生态廊道前行,一路林木相连、林水相依,如长廊覆绿,美不胜收。“来到三门峡就能深呼吸!”《今日国土》杂志社执行总编王宪福由衷发出感叹。
这里缘何如此令人心旷神怡?采风团在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调研时找到了答案。2020年以来,湖滨区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标本兼治、建管并重、远近结合,高质量保护沿黄生态。采风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,三门峡市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之大,令人印象深刻。
在三门峡,不仅能领略旖旎的自然风光,更能感受历史魅力。当天上午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便是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。采风团成员走进环幕影院厅,科教片《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》映入眼帘,全景展示为大家带来了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;在花开中国基本陈列厅中,采风团成员一路仔细观赏、认真聆听,全身心投入庙底沟文化原创性展览之中。
《牡丹》杂志散文编辑、散文作家杨亚丽既是博物馆里的听众,又是推介人,一路上,她主动为大家介绍展馆陈列,并热烈探讨。“虽然以前对仰韶文化有一些浅显的了解,但这次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,对我来说还是很震撼的。”杨亚丽表示,在黄河之滨这样一座小城,有如此用心、优秀的博物馆,有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、类型最全的史前文化展览,令人意想不到,不虚此行。
走出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,今日国土生态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刘军萍感叹:“博物馆的风采没有看够,还要再来三门峡!”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
焦点访谈丨追星逐月步履不停 “最忙乘组”的183天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2022年12月4日晚,神舟十四号飞行...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,稳定产业链供应链,加力稳就业保民生…...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”。10月28日,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开展未成年人...
金融支持稳经济大盘政策落地观察(相关资料图)金融工具发力稳投资 年内加速落地见效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...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(记者 阮煜琳)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6日发布数据显示,11月全...
(资料图)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为避免种族主义,迪士尼决定对乐园内受争议的游乐设施——“飞溅山”进行...
(资料图片)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欧洲规模最大的中东书店——萨奇书店已确定将于今年12月31日关门谢客。...
【资料图】【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郑可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余果】美国可能会通过一项法案、允许新...
(资料图片)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《“十四五”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规划》。规划提出...
(资料图片)新华社联合国12月6日电(记者王建刚)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6日表示,中方高度重视并积极...